发表时间: 2021-10-26 09:55:40
作者: 和沐控股集团
浏览:
一、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精神,坚持干字当头,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一盘棋、万众一心加油干,做到力量下沉到一线、责任压实到一线,是乡村振兴的团结伟力和力量保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形势更复杂、矛盾更集中、任务更艰巨,需要明确目标,理清思路,真抓实干。
一是在目标引领中真抓实干。上下同心、尽锐出战,首要的是坚持目标引领。要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同步,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党和国家的大战略,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保持战略定力,坚守历史耐心,既要克服等待观望、无所作为,也要避免急于求成、贪大求快,做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确保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实现,从而把握好方向,控制好节奏,推进好工作。
二是在责任强化中真抓实干。各级乡村振兴部门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从领导班子成员做起,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坚决防范和消除政策不熟、底数不清、职责不明、动力不足的问题。不断强化“市县乡抓落实”的主体意识,坚决打通服务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牢固树立“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切工作都在于在一线抓落实”的理念,将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划分到区域、体现到肩头,把工作责任压实在一线、政策措施落实在末端、督促指导和成效体现在基层,确保中央政策在基层落实到位、落地生根。
三是在凝心聚力中真抓实干。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大格局”。乡村振兴要发挥好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的作用,主动加强沟通协商,积极做好转换对接,落实行业部门职责,完善单位定点帮扶,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推进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二、弘扬“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坚持敢为人先,进一步拓展工作职能
不断运用精准施策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发展规律,增强专业素养,发扬工匠精神,敢为人先、勇闯新路,是乡村振兴的科学态度和不竭动力。我们必须善于挑战自我,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和乡村治理工作,在新的困难面前不退缩、勇往直前,在新的职责面前不自满、虚心学习,在新的任务面前不推诿、担当作为。
一是聚焦精准施策。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继续运用精准施策的方法,不搞“手榴弹炸跳蚤”,不搞花拳绣腿,不搞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注重下足“绣花”功夫,实事求是、科学施策、精益求精,用乡村振兴规划引领精准,用深入调查研究确保精准,用健全制度措施强化精准,打好政策落地见效的组合拳,杜绝各自为战、重复浪费、末端梗阻等问题的发生。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是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的动态监测和帮扶,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同时,乡村振兴既要与脱贫攻坚一脉相承,也要通过顶层设计、村庄规划、政策措施、实施方式的细化与调整,实现工作举措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换。
二是聚焦项目谋划。谋项目就是谋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乡村建设行动,必须靠项目来支撑,必须想方设法让政策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清单化。要注重敢想敢干,从习惯于过去精准到户到人转变到精准到村到乡,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因村施策上,谋划好产业发展的项目,实现政策措施由到村到户为主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的转变,由资金到户向效益到户的转变,由一次性帮扶向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增收的转变。要确保兑现落地,特别要把握用地、环评等方面的政策底线和红线,依法依规地谋划项目。要善于借鸡下蛋、借船出海、借势发力,确保项目有利于招商引资,更好地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有利于长远发展,确保在项目的使用管理中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出项目的最大效益;有利于群众增收,包括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三是聚焦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作为乡村振兴系统的干部,要高度关注共同富裕,稳步解决边缘贫困群体的相对贫困问题,同时抓好具有普惠性标志性的重点难点工作,不断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虚怀若谷、开放包容、博采众长,努力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拿出真招实招和硬招,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闯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共同富裕路子。
三、弘扬“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精神,坚持善作善成,进一步优化工作作风